一场博客的文艺复兴

2023年6月8日自言自语

我记忆中博客的样子。


最近在我的社交网络里,总是会看到一个遥远又熟悉的名词:博客。

孙燕姿居然有自己的独立博客;有公众号作者说要重启博客;有人做了一个独立博客收集网站;几年没更新的博客突然新发布了文章;一众快速搭建博客网站的平台的出现……

博客是个啥

也许很多年轻网民,压根不知道博客是个什么东西,早在这些人接触网络开始,博客、论坛这些东西就已经在中文互联网上销声匿迹。作为一个不那么年轻也没那么老的网民,对于那个老一辈人时常怀念的远古互联网,我也是仅仅看到过其落幕时的最后一点余晖。

那么博客是什么呢?在当前的互联网中,它其实有一个大众化的延续,那就是各个视频平台上的 Vlog 。如果你知道 Vlog 的英文全称的话,那么博客的英文名字你也不会感到陌生。Vlog 是 Video Blog 的缩写,而其中的 Blog 单独翻译为中文便是博客。所以博客其实就是文字版的 Vlog,Vlog 就是视频版的博客。

还有一个当代网民比较熟悉的产品,也离不开博客的概念,那就是微博。在微博时代的初期,微博还不是新浪微博的代名词,而是「微型博客」的简称。那个时候不仅仅有新浪微博,还有腾讯微博。

所以博客其实就是一种记录,一种 log 。

可能和网民习惯有关,也可能是因为一些不可抗因素。博客和论坛这些东西在国外并没有消失殆尽,甚至时常会冒出一些新的博客平台,像是 Medium 和 Substack 。许多公司和产品的更新发布,也会选择博客的形式。

中文圈子里,也曾短暂出现过一些类似的产品,像是简书、知乎专栏等。但在昙花一现后,留下的是一地的营销文和满屏的震惊。可能和博客最接近的,是微信公众号。但公众号缺失了博客开放的精神,也很难在一天三个的「重大消息」中,找到那零星的认真写作的文章。

像知乎和微信这类大而全的平台,本身也是对长文本不太友好的。在打开这些 app 时的目的和期待,并不是看一段数千上万字的文章。在一堆新鲜的段子中,和一众聊得火热的群组里,我想很少有人能抗拒这些诱惑去看数千上万字的文本。这些需要专注的内容,最好也得放在专注的平台上。

在星空里闪烁的独立博客

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技术、习惯等的不同,之于其他,博客有一种很独特的存在,那就是独立博客。没有独立 Vlog ,没有独立微博,只有独立博客。近几年也开始复兴的播客,倒是有很多也有独立博客的影子,但先不谈这个。

那什么又是独立博客呢?试想一下,如果我想开始做 Vlog,首先要做的是去哔哩哔哩、抖音或者 YouTube 等这类视频平台注册一个账号,内容做好了过后上传等待平台审核,审核通过后自己再分享给朋友们看。使用微博的流程也是类似,按理说博客也应该是这样,普通的博客也的确如此。

但独立博客不同。正如名字中独立两个字,其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独立的:独立的域名、独立的服务器、独立的数据库……简而言之,就是不依附任何平台,是一个独立的存在,在互联网中的性质与平台本身相同。你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 https://weibo.com 可以进入微博这个平台,如果你输入的是 https://subnooc.com ,便会进入我的独立博客。

也正因为是独立的,所以能有无限的自由,所有东西都是本人可控的。我可以随时发布任何文章、随时修改任何内容、甚至随时删除所有数据。只要发布的内容不违反法律,就完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。

但自由是有代价的,搭建一个独立博客的每一步都需要具有对相关技术的了解。需要能购买及配置域名,需要会简单地操作服务器…这也是为什么独立博客仅停留在博客时代,后面没能像博客一样百花齐放地出现独立 Vlog、独立微博。除了需要通过平台聚合用户外,较高的技术门槛也是阻止其出现的原因之一。

也正是因为有技术门槛,所以在科技圈子里,还是有不少人在乐此不彼地折腾着这项传统手艺。但大多数人也仅限于折腾博客网站,通过折腾来学习技术,或者是拿着这个网站作为找工作时的加分项。直到网站域名到期了,整个博客里也就只有开始那周写的两篇文章。

不过独立博客也还有另一种形式,那就是曾经大名鼎鼎的 WordPress 。这类平台让搭建一个独立博客网站变得无比的简单,解决了很多技术上的问题,只需要一样东西 — 钱。但这就变成不但要费力去写文章,还得花钱去维护了。对于本身缺乏流量的独立博客来说,是难以负担的。

这些限制,都让独立博客这种东西沦为了随玩随弃的玩具。因为兴趣弄了一个来玩玩,没多久就会因为没有更新动力而彻底关闭。

那些还在写博客的人

话虽如此,但还是有一些人在持续地更新着博客。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科技圈,分享编程技术、评测最新科技产品、探讨如何从零开始搭建一个博客……。但非技术向的博客,已经不太多见了。就算有一些,也会因为没有平台的曝光而无人问津,潜藏于互联网的深山老林中。

前不久网络上一系列「AI 孙燕姿」的视频大火,随后孙燕姿也在自己的博客上作出了回应。很多人诧异于孙燕姿居然有自己的博客,虽然是几年更一次,但也聊胜于无。

时间再往前捣一点,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。我的一个同行前辈,一个网名叫「左耳朵耗子」的人,年仅 47 岁便突发心梗去世了。无数人在网络上怀念他,被提及最多的也是他一直在更新的博客网站,影响了无数年轻一辈。虽然我与他没有什么交集,也几乎没有看过他的博客,但不时会想,以后我离开了这个世界,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什么能让人记住的东西呢。

就在写这篇博客时,在搜索框里搜索了一下「独立博客」,误入了一篇声称要放弃独立博客的博客。他列出了独立博客的各种缺点:基本属于自娱自乐、博主热衷于折腾除内容以外的所有事、没人看长文章了…… 于是在考虑要不要关掉他的独立博客。点开他的文章列表,发现最近两个月还在更新,很欣慰他最终没有放弃。

在这个曾考虑要不要关掉的独立博客里,我在他的一篇文章文章中,看到了那个许久没见的老互联网的影子。看到那些几百上千字、洋洋洒洒、甚至梳理了结构的回复,仿佛又看到了互联网初期,面对陌生网友会充满热情和耐心的时代。

也许这些坚持写博客的人一直都在,只是沦为了一座座独立的孤岛,在你坐着船驶向别处时,会不经意地远远看上一眼。

我想,我也渴望能有一座这样的孤岛。

当我写博客时我在写什么

开这个博客之前,我在微信公众号里已经写过几篇文字。不止一个人曾给我过建议,让我给公众号好好排版、多加一点图片,少一点文字。很明显这些建议最终我都没有采纳。不是这些建议不好,而是取决于我做这些事的目的。

如果我做这些的目的就是想让更多人看到,我当然会迎合大众的需求,加上各种优美的排版、放上大量的图片、多写上一些名人语录。但我的目的不是这样,我只是想通过文字来理清自己的思绪,锻炼一下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,顺便发到网上,看看能不能寻得一些同类。

简单地说就是写给别人还是写给自己的区别。如果我想通过这东西来赚钱,肯定就得找好目标群体,专门迎合他们的喜好,为他们定制内容。但通过文字赚钱在当前肯定是很难的,我也暂时没有那个能力,索性还是专门写给自己。如果能再通过这些玩意儿获得一些与其他人的连接,被他人肯定,那当然再好不过,但如果没有,也无所谓了。

我想要的,是一片自己的自留地,能在上面做自己想做的事,偶尔能有朋友来看看我,我便心满意足。

可能这种想法太过个人主义,而这个时代不需要这种个人主义。我们都是被规训的人,我们都喜欢生活在体制之中。但正如我 Bio 里的那句「正在逃离肖申克」一样,我想试着看看能不能逃离。

也许步子迈得太快了

这个世界变得很快,快到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反应,就已经开始了下一轮的变化。网络上无数的暴力事件和社会新闻告诉我们,我们也许还没有对信息爆炸做好准备。

博客这种东西就刚刚好,需要一点门槛,传播能力不太强,可能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写博客时更能够沉下心来,相较于其他形式没有那么浮躁。无尽的流量、方便的传播,这些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,还是只是我们想要去征服的欲望,它同时也想征服我们。

也许是因为记忆的美化,也许是对于当前的不满,使博客成为了遥远的精神寄托。也许在脱离了因为距离产生的美后,看到了真实面目也不过如此。但是,为什么不试试呢?

看看更多

星火记

我的另一个短笔记 App,用于捕捉灵感、记录想法或者保存稍后阅读等。


如果你喜欢这一篇文章
可以分享到 Twitter
或者微信扫描二维码打赏一个
WeChat微信公众号
主观世界